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钡缌ο低辰谀芙堤甲魑躺吞挤⒄沟闹匾槌刹糠郑谟呕夜茉唇峁?、减少化石能源依赖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推行省间市内绿电交易以提升电网能力等措施,推动绿色电力发展取得突出成效。截至2024年底,重庆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609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量的49%,新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达35%,发电量年均增速达37%。此外,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稳步推进,已投入运营13个电网侧储能项目,为全市新增电力顶峰能力140万千瓦,网内移峰填谷能力280万千瓦;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进一步提升了清洁电能输送能力。这些成果表明,重庆在绿色电力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重庆电力系统节能降碳工作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一定挑战。从发展形势看,随着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绿色电力已成为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而重庆作为工业化城市,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绿色发展任务尤为紧迫。具体而言,重庆能源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鸬缛哉贾鞯嫉匚?,新能源并网与消纳受技术条件限制,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截至目前,新能源装机达到526万千瓦,较2020年底增长221%,但受间歇性影响,电网调节能力尚需加强;节能降碳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储能技术和高效发电设备研发方面;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绿色电力的积极性有待激发,以风电项目为例,其投资回报率通常在6%~8%之间,且受政策补贴影响较大,远低于煤电项目10%~15%的稳定投资回报率水平。这些问题虽为发展中的共性挑战,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路径,以确保绿色转型平稳推进。
面对上述挑战,未来重庆可从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和深化合作交流五个方面多措并举,推动电力系统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政府部门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专项规划,鼓励风电、光伏项目开发,推动水电和生物质能资源利用,同时完善清洁能源并网标准,确保新能源平稳接入电网;行业单位和企业可推动火电灵活性改造,升级燃煤机组调峰能力以适应新能源波动性,在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探索页岩气发电试点以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能源调度,减少弃风弃光现象;群众可参与屋顶光伏项目,推广电动汽车使用并完善社区充电设施,通过家庭和社区层面的清洁能源应用,助力电能替代,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种多层次的能源结构调整,不仅能提升清洁能源占比,还能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多可持续的电力支持。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节能水平。政府部门可设立研发基金,支持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攻关,探索新型电池、虚拟电厂技术以及电力系统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应用;行业单位和企业可联合高校院所,开发高效发电设备,如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试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以提升减排效果,同时推动新能源预测技术研发,提高风光发电的稳定性与可控性;群众可关注节能产品,配合社区推广智能用电方案,通过智能电表优化用电行为,参与节约电能的日常实践,例如调整高峰期用电习惯以减轻电网压力。这种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弥补当前技术短板,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三是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参与动力。政府部门可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推行绿色电价政策,确保清洁能源优先上网,同时完善碳交易规则,增强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企业可参与市内碳交易试点,探索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鼓励高耗能行业,如冶金、化工,购买绿电以降低碳足迹,同时通过绿色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群众可通过电力平台购买绿电,享受电费优惠,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并通过社区宣传了解绿电对环保的贡献。这种市场机制的优化,能有效激励各方参与绿色电力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健全管理体系,强化绿色导向。政府部门可完善节能法规,开展宣传活动,提升公众意识,推动节能理念深入人心,例如通过媒体普及节能减排知识;企业可引入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定期开展能效审计,优化用能管理并降低用电成本,同时推广节能设备和低碳工艺以提升生产效率;群众可加入环保监督队伍,监督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参与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支持绿色发展政策的落实。这种管理体系的完善,能为绿色电力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全社会的环保责任感。
五是深化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政府部门可与周边省市共建区域电力交易平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探索跨区域清洁能源调度模式;企业可与国际公司合作,引进高效光伏组件、储能系统等先进技术,参与跨区域能源项目,学习国外低碳发展经验以提升自身能力;群众可通过社区活动学习节能经验,传播绿色理念,组织节能竞赛提升参与度,例如举办家庭节能挑战赛以激发环保热情。这种合作交流的深化,不仅能拓宽发展视野,还可借助外部资源加速重庆绿色电力进程。通过政府、行业和群众的协同努力,重庆绿色电力发展将有望实现更大突破,为“双碳”目标贡献“重庆智慧”。
作者史乐峰系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教授,黎振东系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市科协、市科技局2024年度科技智库调研课题“重庆居民用电负荷特征分析与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KXKT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 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提高创新效能
下一篇: 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优良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