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快餐2小时微信_一对一空降可约,400元2小时快餐联系方式,全国风楼阁贴吧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5/03/28 点击量:1488 作者:马伟宁 陈千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备咝W魑瞬排嘌闹匾?,学风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以ChatGPT、Sora、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竞相迸发。它们基于算法、模型和规则,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并聚焦人类认知逻辑自动生成全新内容,在模仿和超越中不断挑战着人的主体地位,推动教育由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空间向“教师—技术—学生”三元空间转变,智能性、交互性、开放性与共享性教育新形态不断凸显,给高等教育各个场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风建设是推动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各类人才数字化素养提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需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融入和赋能的变革逻辑和实践进程,方能在高速迭代的数字变革中抢占新赛道、拥有话语权、实现新作为。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新机遇。一是为教师教、学生学带来即时性、泛在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教师和学生同处在一个共享的信息层,能够随时随地根据个性化需求捕捉和享用知识资源,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能力和知识生产的效率。二是为学习评价带来更为客观的技术工具。通过建立定制化、场景化“师—机—生”互联的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教与学之间能够无负担地开展过程性或终结性评价,并根据算法形成优化建议,进而能够有效改进当下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效能。三是为学习诚信和学术道德提供更加全面的监测预警平台。在学生日常训练和毕业论文等环节随时随地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监管,进而减少和控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有效维护学术公正和诚信。

  人工智能技术为学风建设带来新挑战。一是冲击传统师与生、教与学的秩序。在“教师—技术—学生”的三元空间体系中,任何个体都能共享相同的知识场域,并根据个人需求实现即时性再生产。在这种体系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在认知深度、知识广度层面的优势地位显著下降。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学生对教师的尊崇秩序均会大打折扣。这种秩序的破坏势必会降低学生对教育的信念感和依赖感,从而导致学风建设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二是不利于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认知创新和社会情感的知识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生成技术领域虽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在知识的准确性、基于认知的创新性和对人类情感的训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旦学生对该技术养成依赖,将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进程中所必须的逻辑思维锻炼和社会情感训练,这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发展、人文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伦理失范风险。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主学习需求与人工智能对话,获取自动生成的文本、图像等资料,且绝大部分结果能基本满足用户预期需求,这与学术道德规范显然背道而驰,如果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治理,极易陷入伦理失范的不可控局面,这对学风也将造成不可预期的负面影响。

  历史已经多次向人类证明,在任何一轮新技术革命面前,各类主体只有积极悦纳、主动拥抱,才不至于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阵地,学风建设又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更应该顺势而上、扬长避短,积极推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学风建设变革。

  一要增进意识,变被动使用为主动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精准识别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大趋势,结合学校实际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动。要认清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基础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协调统筹推进,制定一校一策的人工智能融入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打造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的校内外专家与拥有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互补的师资队伍体系,形成人工智能专业与具有人工智能通识素养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教师人人懂智能、学生人人知智能的局面,为涵养学风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二要强化训练,积极提高数字智能素养。要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举办科普活动、开展专题实践等形式,教育引导师生沉浸式感知人工智能技术,掌握其基础性知识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培养师生合理健康使用基础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素养,使其学会运用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平台开展泛在性、自主性教学。要在单位考核、课程考核等体系中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正向使用的评价比重。同时,选树一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与学并取得较好成果的先进师生典型,加大宣传介绍力度,营造浓厚的智能文化学习和使用氛围。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基础,整合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大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相关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和使用广度,让更多师生在人工智能平台受益后更好反哺自主学习。

  三要筑牢底线,警惕学术伦理失范失控。要加强学生认知逻辑能力训练和社会情感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和处理好机器学习、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关系,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辅助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校和社会层面的情感支撑,协调做好互为补充、同频共振。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伦理和法规约束的探索,前置化开展全覆盖、全链条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引导师生恪守学术诚信,务实开展原创性研究。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和惩罚力度,同时还需落实数据安全和隐私?;?,确保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

  作者马伟宁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陈千云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秘书科科长。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思政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SKSZ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